“人格分裂”你怕了吗?
发布时间:2018-10-25 作者:黄敏青 来源:交通院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会 浏览次数:
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美丽心灵》、豆瓣高度好评的《kill me heal me》和海外掀起讨论热潮的《二十四个比利》都涉及到了同一个“它”。
无论对外行人还是研究者,它总是充满了神秘感;有它出现的地方,必定有争议;而它,离我们大多数人远得很,却又近得很。 没错,正如标题:它——“人格分裂”。今天便让我们粗浅认识一下神秘而饱受争议的它。“人格分裂”你怕了吗?
百度百科中对人格分裂的解释:解离性身份疾患,或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常与思觉失调症搞混,较早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版本将其命名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改名为解离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过一个人格存在(若只有两个则称为“双重人格”),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著好几个灵魂”。
事实上,好奇归好奇,“人格分裂”总的来说并不受大众认可,人们害怕憎恶与患此类病症人的接触。早些年间,甚至都是一类骂人名词。而正是因此,我们新时代大学生更有必要深入“人格分裂”,不跟风不盲从,做理性对待“人格分裂”的新青年。
为什么人格会分裂呢?人格们意识到了别的人格吗?人格分裂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为什么人格会分裂呢?主要原因是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像个阴谋家一样等待时机,释放自己的阴谋。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格。例如《二十四个比利》中主角比利正是因为童年继父对他多次殴打、威胁和强奸,使得他不得不分裂人格出来保护自己。主格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同时接受或排斥正当与不正当的诱导与诱惑,从而产生分离。
人格们意识到了别的人格吗?后继的人格大多可以。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
人格分裂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并不然。最近在微博上大火的19岁女孩Jess从4岁开始因童年创伤而人格分裂,体内现已知有六种不同人格存在。她在经过治疗之后,勇敢将自己的经历拍成视频传至网络。而她,也不过是MIT(麻省理工学院)在读的一名学生——不正与我们的身份相同吗?
“人格分裂”神秘而广博,这里也只能浅尝辄止,想继续扩展知识的爱好者可以读读以下的书籍:《二十四个比利》、《人格裂变的姑娘》、《化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