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绿洲
心理知识

今天,你自我妨碍了么

发布时间:2020-11-2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请你试想这样一种情况:考试周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沉浸在学习中,而A却一副气定神闲、胸有成竹的样子,或浪迹于知乎微博,或君临于联盟王者,或笑傲于球场跑道。当A的考试成绩出来,若是差强人意甚至是名列前茅,自然少不了周围同学的一番羡慕和赞叹,说A就是学神,不用努力都能比他们考得好;而若是成绩不堪入目,则A很可能会“痛心疾首”地责备自己:要是我考试前好好复习,一定能考得好成绩。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熟悉,就像自己的真实经历一样?放心,我没有在你身边安装监控探头,这只是一种很普遍的正常现象——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指在成就情境中,当个体面临被能力评价的威胁时,为了保护和提高自尊或社会尊严而为成功设置障碍,做出一系列对自我成功不利的行动。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这种行为的动机在于控制自我归因或他人归因。我们会因可能到来的失败而有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几乎不会影响或成功或失败。从而使我们避免了失败后因能力问题被质疑,若是侥幸成功,则又会强化了我们的成功体验。

我们所处的学校和课堂是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因而我们的学业自我妨碍行为很是常见。但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呢?其实,我们真正恐惧的,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因困境:也许是因为缺乏长期基础(例如平时就没好好学习),也许是因为赶鸭子上架(例如被硬拉去参加一项竞争激烈的比赛),我们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失败。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我们又应该如何解释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太愿意将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因为这样会给别人留下自己能力不行的印象,于是我们便故意制造出一些外部障碍,这样,当失败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其归结到外部因素上。哪怕这些都是以没有学到知识作为代价。

 自我妨碍的行为表现可以有多种,如减少努力程度、选择可降低成绩的不好的学习环境、对即将到来的需专心投入的任务毫不在意降低预期、延迟完成任务的时间、夸大获取成功的难度或借口身体生病和考试时过于紧张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能够成功地失败,从而降低自尊的损失,保留颜面。

 些好处并不能抵消其负面影响。在自我保护方面,自我妨碍确实可以缓冲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让我们在经历失败后自我感觉好一些;不过,要想完全欺骗自己是很难的,我们中的大部分自我妨碍者心里其实也清楚,所谓的外部因素不过是一种借口,我们也会使用“懒惰”逃避责任之类的词来描述自己。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对于自我妨碍者的失败,旁观者确实更少将其归结为内部能力的因素;但是,如果被问及是否愿意与自我妨碍者合作,更多的人却会给出否定的回答——一个主动给自己的成功制造障碍给自己的失败制造借口的人,无论能力高低都是不太令人放心的。

 从长期来看,习惯性的自我妨碍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人习惯更差,负面情绪症状更多。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倾向,可以尝试更加积极主动地直面问题,改变自己对失败的态度认真地为成功做准备,将失败视为获得反馈、改进自己的契机。

 失败乃成功之母,臆想的努力在现实中不会留下半点痕迹。希望你我能够认真反思下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沉浸在自我妨碍的自我麻痹中,跳出循环,收获更加积极主动去进步的心态。



上一篇:我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