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强风来袭,高铁还能安全运行吗?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      来源:交通科普       浏览次数:


2025年4月的第二个周末,全国多地遭遇极端强风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提示4月12日至13日,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等地局地阵风可达12~13级。受此影响,北京铁路对部分列车采取临时停运措施,并根据天气动态调整运行方案,仍保留部分高速铁路列车迎风而行,保障旅客出行需求。

22439

2025年4月12日的北京南站(拍摄/小黑浪子)


2E67E


们或许还记得《流浪地球》中那场席卷全球的超级风暴,能将重达百吨的运输车掀翻;后天》里纽约上空的极地涡旋,瞬间将摩天大楼冻成冰雕……这些影视作品中的灾难场景虽经过艺术加工,但都源于真实的气象灾害原型。当强风呼啸而过,树木会被连根拔起,建筑物可能严重受损,而地面上疾驰的高速列车,又是如何与这样的自然之力抗衡的呢




BDD

大风天
高铁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根据相关规定高铁运行采取分级管控


8级风(风速17.2~20.7米/秒),正常时速运行(300~350公里/小时);

9~10级风(当环境风速不大于25米/秒),高铁运行时速应不超过200公里/小时(相当于普通火车速度);

11级风(当环境风速不大于30米/秒),高铁运行时速应不超过120公里/小时;

当环境风速超过30米/秒时,严禁动车组列车进入风区。

高铁如何在如此极端天气中

保障运行安全呢?


原来,高铁能够有效抵御大风的影响,主要依靠多维度抗风设计、工程防护措施、智能监测系统以及车站的动态运营管理。


风设计方面,高速列车侧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复兴号”动车组为例,“子弹头”形状的车头长12米,可减少20%侧向风压,风阻系数仅0.48,接近F1赛车水平;流线型车身设计亦是其高效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模仿翠鸟入水形态,优化车头长细比使得气流贴附长度最大化;底部导流板可有效抑制横向气旋,通过优化底盘气流结构,实现气动减阻、湍流抑制和运行稳定性提升等多重目标。


高速列车车体采用碳纤维+铝合金的“三明治”结构,如同一块高强度的“千层蛋糕”:最外层是硬脆的碳纤维,中间为蜂窝状铝合金芯材,内层则覆盖防火隔音层这种结构能抵御7吨拉力而不撕裂,却比传统钢材轻40%,堪称“超轻防弹衣”。而车头防撞梁更暗藏玄机:采用非晶合金(液态金属)制造,其无序原子排列使它在撞击时不会像普通金属般崩裂,反而如橡皮泥般通过变形吸收冲击,硬度达钛合金3倍却能180度弯折不断裂,完美兼顾刚性与韧性。


在地面端,距离轨道由远及近设置有防风林、声屏障和混凝土挡风墙的三重梯度防御,远端的防风林可降低风速10%~15%,中段的声屏障可过滤高频风噪,近端的混凝土挡风墙可硬性截风阻沙,逐层削弱风能,实现防护与生态治理的双重目标。


智能监测方面, 铁路部门在高铁沿线安装了风速 通过气象 神经末梢 实时监测 沿线 风速变化并回传到监测终端。 当高铁运行中遇大风天气时, 风速监测子系统会提示大风警报信息,列车调度员根据提示,向相关列车发布限速运行的调度命令。列车限速,能降低强风对列车运行的不利影响,如减小侧向力和晃动,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


行驶过程中,列车乘务员加强瞭望,遇异常情况迅速会商并做出判断,列车司机降速、停车,确保行车安全的同时将情况及时通报列车调度室。铁路部门会据此提前研究旅客列车开行调整方案,进而通过各客运站的电子信息屏、车站广播等加强宣传提示。

划重点




中国高铁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材料强度提升+智能监测”的三重防护体系,已建立起了全球领先的抗风安全标准。


当下次遇到高铁因天气调整运行时,请理解这是科技防护系统在尽职工作——平安抵达,永远比准时到达更重要!

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交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