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多地高校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让高校实验室成为学生的“好老师”


发布时间:2024-07-2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一份文件,明确从今年秋季起,该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将逐步向中小学生开放。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受到热烈欢迎,家长们纷纷表示“太好了,期盼已久”“希望能快点上预约链接”……

高校实验室为何向中小学生开放?中小学生在高校实验室里会有哪些收获?高校和社会各界又该如何作为,让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好老师”?针对上述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开放的实验室是学生的“科学教师”

湖南省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是一所乡村学校。该校校长刘喜平说,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有的学校还存在“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高校若能向孩子们开放实验室,对孩子们的兴趣培养、眼界开阔、生涯规划等,都是件大好事!”

科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妙趣横生的实验和应用必不可少,但事实上,像长春联校面临的问题一样,很多孩子缺少近距离接触科学实验的机会。

“孩子特别爱看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每一课都不落下,还说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家住广州市的夏先生说,“若能直接去相关高校体验,那再好不过了!”

“大学有3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就是高校践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常思亮看来,开放高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而言具有深远意义。

他认为,开放的实验室是“科学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科研设备,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既展示“硬核科技”也要提供沉浸式体验

高校的实验室资源相当丰富,涵盖了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前沿技术探索的广泛领域。但是,其中哪些比较适合向中小学生开放?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该校轨道交通科普基地负责人彭勇认为:“不涉密,参观环境安全,可视性、体验感较强的实验室,在不影响正常科研工作前提下,可开放参观。”

正如彭勇所说,“可视性、体验感较强”的实验室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高校实验室在向学生开放过程中,不仅展示“硬核科技”,也非常注重提供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例如,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科普基地在全国科技周、全国铁路科普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针对性研发了“‘热爱科学,助力双减’——高速列车知多少?”科普活动,通过参观、听讲座、知识竞答、漫画列车等形式,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科技的发展。

青岛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万勇介绍,该学院向中小学生开放物理教育专业的演示实验室,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详细讲解,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共振原理、离心力等物理知识。

汉江师范学院同时开放生物博物馆、物理演示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个场馆,通过现场讲演、互动体验等方式,激发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

……

一个个开放的实验室就像一名名教师,在试管里、在烧瓶中、在显微镜下,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推开一扇扇通向科学的神奇大门。

变“单兵作战”为全社会协同

“的确是好事,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落实。”“如果只是去高校实验室走马观花地转一转,意义不是特别大。”采访中,记者观察到,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生开放涉及面广、协同难度大、面临挑战多,一些受访者也担心“好事多磨”。对此,专家从多个层面提出建议。

青岛实验初级中学党委书记侯芸建议,高校实验室可以制定一份有关开放的信息清单,说明开放时间、适合学段、接纳人数等。“中小学可以根据各自需求提前预约,生成一份个性化‘菜单’。”

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彭勇认为,高校开放实验室还要格外注意安全,包括参观环境安全、交通安全、参观人员安全等;要注意秩序和卫生,实验室有着较严格的日常管理,所以参观前要给孩子们做好秩序和卫生教育等。“此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群体特点,还要对讲解词和活动作相应调整,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加现场互动。”

要真正实现把好事办好,高校实验室开放不应是高校的“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协同完成。

青岛市教育学会会长王洪琪建议,成立一个由高校、中小学以及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或委员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梳理适合中小学生的高校实验室资源;加强部门统筹,合理布局、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完善队伍、资金等机制保障,使高校实验室能常态化开放。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20日第2版